活性重组蛋白 Recombinant Human MIF / rHuMMIF / GLIF / MMIF / MIF Protein
活性重组蛋白 Recombinant Human MIF / rHuMMIF / GLIF / MMIF / MIF Protein
种 属:Human
商品编号:GX00182
商品库存:100 浏览:1207 次
会员价格:¥980.00元
定购数量:      
详细介绍:    

研究方向    




MIF 是由 MIF 基因编码的 多效性细胞因子,位于22q11.2染色体,具有酶活性和免疫调控双重功能。其核心特征包括:

  • 结构特征:含114个氨基酸,形成同源三聚体(分子量12.5 kDa),兼具 tautomerase(异构酶)和 oxidoreductase(氧化还原酶)活性;
  • 功能核心
    • 炎症中枢调控:通过CD74/CXCR信号轴驱动促炎因子(TNF-α、IL-6)释放;
    • 细胞增殖:抑制p53依赖的凋亡(肿瘤微环境关键因子);
    • 疾病关联:与类风湿关节炎(RA)、脓毒症、肿瘤免疫逃逸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。

1. 生物学功能

(1)炎症与免疫调控

  • 促炎作用
    • 激活MAPK/NF-κB通路,放大TLR4信号(LPS刺激下MIF释放增加10倍);
    • 抑制糖皮质激素抗炎效应(通过MKP-1磷酸酶抑制)。
  • 免疫细胞迁移
    • 命名来源:最初发现抑制巨噬细胞随机迁移,现证实趋化单核/中性粒细胞;
    • 通过CXCR2/4介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(TAM)募集。

(2)肿瘤微环境重塑

  • 促瘤机制
    • 通过CD44-ERK1/2信号增强肿瘤干细胞特性;
    • 抑制NK细胞杀伤(下调NKG2D配体表达)。
  • 治疗抵抗
    • MIF高表达与PD-1抑制剂耐药相关(通过上调PD-L1);
    • 通过HIF-1α稳定化促进缺氧适应。

(3)代谢与血管调控

  • 氧化还原平衡
    • 氧化还原酶活性调控细胞内ROS水平(与Nrf2通路交互);
    •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IF促进泡沫细胞形成。

2. 研究意义

(1)机制突破

  • 非经典分泌:缺乏信号肽,通过ABC转运体或外泌体释放;
  • 多受体系统:CD74(主要受体)、CXCR2/4/7(趋化因子受体)协同作用。

(2)转化潜力

  • 生物标志物
    • 血清MIF>20 ng/mL预测RA关节破坏进展(特异性85%);
    • 肿瘤组织MIF与免疫治疗响应负相关。
  • 治疗靶点
    • 小分子抑制剂(如ISO-1)靶向 tautomerase活性位点;
    • 抗MIF单抗(如IMX-110)进入II期临床试验(实体瘤)。

3. 检测方法

1. 蛋白水平

  • ELISA:血清/滑膜液MIF检测(RA患者通常>50 ng/mL);
  • 免疫组化:定位肿瘤微环境中MIF+巨噬细胞(抗体克隆5C8)。

2. 功能分析

  • 酶活性检测
    • Tautomerase活性:以D-dopachrome为底物(OD475 nm监测);
    • 氧化还原活性:DTNB法测硫氧还蛋白还原效率。
  • 基因编辑模型
    • Mif−/−小鼠显示LPS耐受性增强(脓毒症存活率提高);
    • 条件性过表达模型(如K14-MIF转基因)研究皮肤炎症。

4. 临床应用

1. 诊断价值

  • 自身免疫病
    • MIF与抗CCP抗体联合提升RA早期诊断率(AUC=0.89);
    • 活动期SLE患者MIF水平与SLEDAI评分正相关。
  • 肿瘤预后
    • 循环MIF+外泌体预测结直肠癌转移(灵敏度92%);
    • 与LDH联合作为免疫治疗超进展标志物。

2. 治疗进展

  • 靶向药物
    • IMX-110:抑制MIF-CD74相互作用(NCT05567829);
    • SNS-023:双重阻断MIF tautomerase/氧化还原活性。
  • 联合策略
    • MIF抑制剂+PD-1抗体(临床前协同增效);
    • 纳米载体靶向递送MIF siRNA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。

5. 总结与展望

1. 挑战

  • 功能复杂性:促炎与促瘤作用的时空特异性调控;
  • 药物递送:需突破血脑屏障(如神经炎症治疗)。

2. 未来方向

  • 变构抑制剂:靶向三聚体界面而非活性中心(减少副作用);
  • 多组学整合
    • 结合MIF互作组与代谢组解析个体化治疗靶点;
    • 单细胞测序揭示MIF+巨噬细胞异质性。



生物活性






Swiss Prot:

P14174


种属:

Human


表达宿主:

E.coli


表达区间:

Met+Pro2-Ala115


实际分子量:

12-15 kDa


标签:

No tag


纯度:

>95% by SDS-PAGE.


内毒素:

<1.0EU/ug of the protein by LAL method.


制剂:

Lyophilized from a 0.22 μm filtered solution of PBS, pH 7.4.Contact us for customized product form or formulation.


描述:

Recombinant Human Human MIF Protein is produced by E.coli expression system. The target protein is expressed with sequence (Met+Pro2-Ala115) of Human Human MIF (Accession P14174) fused with a No tag.


储存:

Store at -20℃.Store the lyophilized protein at -20℃ to -80 ℃ up to 1 year from the date of receipt.
After reconstitution, the protein solution is stable at -20℃ for 3 months, at 2-8℃ for up to 1 week.

未开盖的干粉蛋白在 -20°C至-80°C可保存12个月;
复溶之后,蛋白溶液在-20°C及以下可保存3个月,在2-8℃可保存1周。


复溶:

Centrifuge the vial before opening. Reconstitute to a concentration of 0.1-0.5 mg/mL in sterile distilled water. Avoid vortex or vigorously pipetting the protein. For long term storage, it is recommended to add a carrier protein or stablizer (e.g. 0.1% BSA, 5% HSA, 10% FBS or 5% Trehalose), and aliquot the reconstituted protein solution to minimize free-thaw cycles.

收到重组蛋白产品之后请检查蛋白冻干粉末是否贴于瓶底,如果粉末浮起,开盖之前请先低温离心。将蛋白用说明书中指定的缓冲液复溶至0.1-0.5 mg/mL(请注意蛋白复溶浓度不能低于0.1 mg/mL),室温平衡5-10 min保证充分溶解,复溶过程中请不要剧烈涡旋及吹打蛋白溶液。如需长期储存,建议复溶时添加载体蛋白或者稳定剂(如0.1% BSA, 5% HSA, 10% FBS 或者 5% 海藻糖),同时将复溶后的蛋白溶液按照需求进行分装,储存于-20°C至-80°C,随取随用,避免反复冻融。